据新华社报道:
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袁隆平,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
袁隆平院士,走好!
先生千古,国之功勋,永远活在人民心中。您的道路亦有千万人在继承。
多少人认识袁隆平,是从这张图开始?
田间水稻,他拿着自己呕心沥血研究多年的水稻,让中国从此免于饥饿。
他是教科书上的人物,是中国人从小就知道的杂交水稻之父。
受新冠疫情影响,多个国家和地区限制了本国粮食出口。
全球粮食危机甚嚣尘上的时候,有记者采访了袁隆平,得到了如下回答:
“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,不会出现‘粮荒’,希望大家不要担心。”
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,袁隆平就是我们心中的那根定海神针。
作为“当代神农”,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他都是大家心中不可触碰的神。
直到“90后”梗王的名头出现在江湖,大家才惊讶的发现,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。
被问到,为什么不带博士生?
袁老回答:“辛苦得很呢!你要指导他搞试验,要修改他的论文,这麻烦得很,死脑细胞的。”
被问到,底下那么多精英,好不好管?
袁老搓起了脑袋,愁到抓头,只差说出一声“我太难了”。
聊到名利带来的不便,袁老对着记者大吐苦水。
回家一趟,兴师动众,什么书记县长全来了。想要低调?不可能的。
戴上口罩、帽子、墨镜……化身大佬,谁都不爱。
采访一出,大家都惊呆了。
原来科学家也不全是严谨正经不苟言笑,接地气,真性情的袁老就十分可爱嘛。
当时很多人看到了袁老的可爱,但却忽略了他那句“包袱背得不自由了”。
想一下身边90岁的老人,早已经放下了工作,过上了含饴弄孙的生活。
但是,袁隆平还在科研的一线。
他说:“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。”
其实,90多岁的身体,早和过往不一样了。
年轻时候,他差一点成为空军,差一点就进了国家游泳队。
他患了糖尿病和高血压。
多年的助理将他的衰老看在眼里,于心不忍。
“他是个运动员的身材。我会觉得有个反差,就是他以前身体太好了,哎呀,怎么一下子差了这么多”。
但是,袁老完全不承认也不接受疾病和衰老。这是让助理敬佩也最头疼的事情。
他不服老,依旧是年轻人的心态,每天都下稻田,所有事情亲力亲为。
袁老执意要做的事,身边人谁也拦不住,助理和医生只能提前做足准备。
一场会议,助理会提前到现场确定好从下车到会场,最好不要超过一百步。
主办方提议让身边人扶着用点力,助理却深知,袁老最不愿的就是让人看到他走不远。
能提前为袁老“保驾护航”的事儿,身边人都尽心尽力。但有些时候,身边人却挡也挡不住。
会议开始之前,袁老被人群包围,拍照录像求合影,热闹之中,袁老一个人坐在中间。
会议上,袁老全程站立,做了30分钟的报告。
助理和医生关心他的身体,着急让他歇一歇,但拍照的人又挤在一起挡住了路。
好不容易到了房间,助理刚顺了顺袁老的后背,人群又围了过来。
某某奖励办要签字、某某市的副市长要合照、某某媒体要采访……袁老一刻也不得闲。
一次新闻发布会,会议结束后,袁老合影。
本来只是一张大合照,但大合照结束后,有工作人员提出和袁老单独合照。
助理本来答应了只单独照一张,其他人就不单独拍了。但没想到,要合照的人一个个排队走了上来。
这次拍照,足足拍了四十多分钟。
下场之后,袁老喝了一大杯水,握茶杯的手都在颤抖。喝完水之后,又躺着吸上了氧气。
他不服老,但90岁的身体显然已经经不住这样无意义的消耗。
曾经,面对这些无意义的场合,袁老还会调侃是拖累,不自由。但是,后来的他,大多时候只有沉默。
在保姆面前,他会因为毛豆、豌豆还是荷兰豆较真好久。
在助理面前,他会因为助理效率跟不上自己的脚步而发小脾气。
看到田间的鸭子,他会开心的学着鸭子“嘎嘎”的叫声。
在《时代我》的跟随记录中,“接待”“合影”充斥着袁老生活。
助理很无奈,能挡的都挡了,但有些真的挡不住。
袁老理解助理的无奈,接待的时候就问问对方家乡的粮产,合影的时候就沉默的不说话。
唯有两种情况,是例外。
第一次,是关于孩子们。
站着做了30分钟的报告后,袁老已经很累了,但一听说孩子们想和他合影,他立马站了起来。
对孩子们来说,他是教科书上的人物。能和教科书上的人物合影,很可能就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。
第二次,是关于同行者。
参加会议,开始之前,袁老特意问到,“杨聚宝来了吗?”
杨聚宝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的专家,是和袁老一起研究水稻的同行者。
当听到杨聚宝连走路都困难的时候,袁老“哎呦”了一声,若有所思。
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
袁老和时间赛跑,和衰老对抗,心里想的全是水稻。
2019年博鳌论坛,袁老有机会和总理见面。
为了那次见面,他筹备了很久。演讲稿他改了一次又一次,每一个措辞他都琢磨再三,力求科学严谨。
助理担心他的身体,想了很多办法。
想办法把稿子交给总理下边的工作人员行不行?
袁老回答:“那不行,亲自交要好一些”。
跑这么一趟,很累的。
袁老回答:“那不累,坐两个小时汽车有什么累的”。
那次会见,袁老提出了成立海水稻研究中心的建议。
总理批示“非常同意”,批了两个亿。
袁老在心里算了算,全国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,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。
“这是什么概念呢?300亿公斤,相当于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。”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,袁老荣获共和国勋章。
那天,他大早上就穿上了西装,打上了领带。
这是一件庄重的事情,他打起了一百分的精神,说了一句:“我们正在向1200公斤亩产冲刺”。
领了勋章之后,袁老马不停蹄就回了家。他没有参加阅兵式,而是选择回到了稻田。
90岁的他每天都要下田,助理让他站凉荫处等着,他却倔强地走到了日头底下。
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,也能绊倒一个国家。
被问到是不是担心饥饿的场景再次出现在中国,这位老人笃定的回答:“不可能了,不可能了。”
盛世无饥馁,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,改变了中国,影响了世界。
不忘初心,不停脚步。
“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,要继续努力,继续攀高峰。”
90岁的时候,袁隆平还给自己定了三个任务:
水稻高产,更高产,就是超高产。
海水稻。
第三代杂交水稻。
说来说去,还是水稻。
“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。”——袁隆平
您养活了十几亿中国人,今天您走了。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您!
国士无双一路走好
本文来源:遇见旅行。图片来源:网络。
宇恒君尊重原创,但本文引用的图片因条件限制,无法联系到原作者,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及时于本公众号留言或发消息告知。
2.明确了!江西2021年秋季启动高考改革!2024年进行新高考!
相关新闻